热销鲜花排行榜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资讯 > 节日专题 > 七夕节 > 七夕节怎么过?大部分网民“没想法”
七夕节怎么过?大部分网民“没想法”
卖花网.com(maihua.me) / 2010-07-07
[] [] []

七夕节怎么过?大部分网民“没想法”

一名加拿大人在锦里体验七夕活动“求签” 摄影 姚远

 

  对传统的七夕节,但七夕PK情人节,东方风情依然不敌西方浪漫

  对七夕节,和大多数成都人一样,王中杰想了半天,也没想出该送女朋友什么礼物,最终还是决定两人今晚去看场电影。

 

 作为“中国情人节”,七夕前夕,玫瑰花涨价了,不少餐厅也推出了浪漫套餐,酒店也纷纷推出情侣套房,但记者昨日采访发现,和西方的情人节相比,无论是商家的促销手段还是人们心目的过节方式,七夕与西方情人节相比并无差异,七夕的概念被雷同和淡化。对此,九成成都人认为原因在于七夕缺乏独有的文化符号。

 

  现象

  玫瑰、巧克力、西餐厅……

  中国情人节洋玩意唱主角

 

  昨日,成都的各大商场、餐厅都推出了“七夕”节让利促销活动。但不难发现,“玫瑰”“巧克力”、“珠宝”、“钟表”等西方情人节的元素却占据着“七夕”的舞台,不仅商场的促销活动和“2月14日”一样,连餐厅也是西餐厅唱主角。

 

  “除了把宣传画改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人物剪影外,确实想不出还有什么可以用来炒作‘七夕’了。”一商场企划部负责人坦言,“七夕”虽然也是商家必争的节日市场,但和西方情人节相比,不管从促销力度,还是最终的销售业绩,两者都没法比。

 

  而在餐饮行业,大部分中餐厅都对七夕节反应冷淡,反倒是西餐厅更显重视,纷纷推出各式情侣套餐。武侯祠附近的10余家中餐厅中,仅两家打出了七夕招牌。一火锅店老板告诉记者,按往年的经验,大多数情侣不会在这样的节日选择吃中餐或火锅来庆祝,“要浪漫,确实还是西餐厅比较吃香”。必胜客餐厅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历年七夕他们都会推出一些爱情派对,昨日起已开始接到一些订餐电话。科华北路一家咖啡馆七夕也将推出几套情人套餐。

 

  同样被七夕炒热的还有玫瑰。青石桥一家花店的老板告诉记者,冷清了几个月,最近他们终于迎来了一个销售小旺季,尽管和2月14日没法比,但玫瑰的价格还是涨了1/3。“订花的还是以玫瑰为主。当然也有很多人打电话到花店,问有没有代表‘七夕’的花?我们也很无奈,毕竟表达爱情,玫瑰还是最好的。”

 

  不少旅行社在七夕前也下足了功夫,蓉城少部分景点也针对这一传统节日推出了相应的节庆活动。不过记者发现,一些旅行社所谓的“七夕旅游产品”与平常的旅游产品,实际行程基本没有什么变化,报名情况也无特别优势。不过,携程推出的特价七夕产品受到不少蓉城市民追捧,九寨沟、桂林等线路最受欢迎。携程数据显示,七夕节当天,前往九寨沟的出行人数较去年同期上涨了近9成;而前往桂林的出行人数较平日上涨70%以上。

 

  调查

  怎么过七夕?

  九成成都人“没想法”

 

  “不知道,看电影嘛,吃饭嘛,送花嘛。”昨天,记者就“怎么过七夕”这一问题随机采访了50名成都市民,46人表示没有明确想法,只能用常规的吃饭唱歌看电影等方式以示庆祝。而因为七夕是按农历来计算的,24名市民表示不容易被记住。

 

  在外企工作的何小姐说,还是2月14日更像情人节一些,“七夕是按农历算的,根本记不到”。她说,每年都是节日临近时,看到媒体报道才知道七夕到了,而西方的情人节相比更容易记住,“而且到时满大街的玫瑰和巧克力都会提前告知你情人节到了”。而且巧克力和玫瑰花也成为了西方情人节的明显标签,一想到情人节就会想到这样的礼物。

 

  “七夕情人节,听起来很美。”市民薛小姐说,七夕本身是一个传统意味很浓的日子,但目前看起来还不如说是商家的节日,商家更注重的是销售商品,而不是挖掘其文化内涵。

 

  而人近中年的庞先生表示,中国人就应该过自己的情人节,“更含蓄,更符合中国人的情感寄托”。但他同时也承认,七夕的中国元素确实已逐渐被人淡忘,文化在年轻一代上确实有些断层,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。他认为,七夕节的礼物也应该具有中国特色,比如中国结、同心锁之类,但这样的中国式礼物还没形成气候,“礼物开发显然滞后”。

 

  没必要将七夕和“2·14”对立

 

  它们完全可以“和平共处”

 

  四川大学张小元教授认为,一些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是生产方式改变以后的一种适应。他认为现在热衷于某个节日的,往往不是老百姓,而是商家、媒体,传统节日的特点在地球村时代、商业社会不太可能再现。节日作为一种礼仪方式,是与生产方式、生活方式相适应的,是发展过程自然选择的结果,而不是忧心忡忡地呼吁出来的结果。

 

 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认为,想用七夕节来抵御外来的情人节并非易事。他解释说:“中国人与牛郎织女传说的联系中断久矣,它很难被当代中国的年轻一代接受与认同。在商品经济时代,商家一折腾,节日氛围就有了,节日自然就流行起来。”

 

  天津市社科院教授王来华说,“如今,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正与日俱增。在世界各地,除了海外华人,就连许多外国人不是也和我们一起过春节吗?传统节日和外来节日给我们的感觉不一样,从这些节日中得到的东西也不同,就像春节永远不会代替圣诞节,七夕节永远不会取代情人节一样。”

 

  在采访中,一些专家表示,中国传统节日有它鲜明的内涵和文化底蕴,而洋节也有其独特的魅力,不论是过传统节日还是洋节,既满足了人们心灵上的愉悦,也刺激了消费,对拉动内需可谓好处多多。因此,在节日形式日益多元化的今天,没有必要人为地把传统节日和外来节日对立起来,他们完全可以并存共赢。

 

  天津市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也表示,用七夕节抵御情人节其实是对自己文化不自信的表现。七夕节没有义务也没有责任来抵御西方情人节,这两个节日完全可以“和平共处”。

 

  冯骥才表示,我们不应该拒绝洋节,那些外来的节日大大充实了我们的文化生活。然而,我们更不能丢弃自己的节日,在全球化价值趋同的背景下,传统节日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的一道壁垒。面对全球化的浪潮,面对洋节的“入侵”,要教育国民在吸收优秀外来文化的同时,传承光大民族的传统文化。

  新华社 成都商报记者 汪玲 赵素冰 雷浩然

 

 

  七夕杂谈

 

  “七夕乞巧”古时有四种方法

 

  8月26日,农历七月初七,当天的夜晚俗称“七夕”,是传说中天上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美好时刻。在民间,便形成了一个完全属于妇女的佳节,称之为“乞巧节”。

 

  乞巧的方式,历朝历代花样翻新,不同地方风俗习惯也各有不同,主要有“投针验巧”“喜蛛应巧”“穿针乞巧”和“巧菜”四种方法。

 

  “投针验巧”源于穿针,又不同于穿针,是明清两代十分流行的七夕节习俗。具体方法是在乞巧节前一天,取井水、雨水各半,盛于碗中,放在露天下过夜,再放在太阳下暴晒半天。到中午时分,将绣花针放在水面,浮而不沉,然后观看针在水中的影子。

 

  “喜蛛应巧”即在七月初七晚,将捉来的喜蛛(一种红色的小蜘蛛)放在首饰盒里或其他器皿里。第二天清晨,打开盒子观察蜘蛛结网的情况,如果网结得方圆得体,疏密有致,即预示着这位乞巧者心灵手巧。

 

  “穿针乞巧”是最早的乞巧方式,始于汉,流于后世。即在月光下女子比赛穿针,她们结彩线,穿七孔针,谁穿得越快谁乞到的巧越多,也意味着谁将来能成为巧手女。

 

  所谓“巧菜”是有些乞巧者在七月初七这日,白天聚在一起把“巧菜(即豆芽)”摘下来,轻轻地放入水盆里,让“巧菜”漂浮在水面上,她们一边投“巧菜”,一边唱古老的歌谣。(新华社)

 

  别忘寻找“牛郎”与“织女”

 

  “牛郎”“织女”再相会。如何在夜空中寻找牛郎星、织女星呢?

 

 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王思潮研究员介绍,在晴夜,可找一处不受城镇灯光影响的安全地方,最好是在晚9时前后,织女星首先出现在天顶附近,随后,在其偏南方向牛郎星升起。在郊外,公众抬头仰望夜空会惊喜地发现,在两颗星的中间隔着一条横贯南北的白茫茫的天河(即银河),其中牛郎在河东,织女在河西。(新华社)

鲜花速递网www.maihua.me版权所有,转载敬请注明。